26.66平方公里:北部中心增长极来了!
光明的科学革命、城市革命:
本质是”人“的革命!
近日,作为深圳发展“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中的“北拓”,又迎来了一个利好!
2020年9月8日下午,深圳市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总指挥部第十三次会议暨重大项目调度会议审议通过:光明科学城核心区、九龙山智能科技城新增纳入深圳市重点区域。这意味着未来又增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作为新增的重点区域之一,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具体范围包括光明科学城的“一心一区”及其关联区域,面积约26.66平方公里。“一心”是指光明中心区(含光明云谷),是光明科学城高端城市要素汇集的综合服务中心,片区融合科技、商务、政务、文化、社交等功能,为科学城提供全面均衡、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一区”是指装置集聚区,集中建设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
可以说,26.66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就是99平方公里光明科学城增长极!
据悉,2019年底,全市重点区域在建项目超过740个,超额完成投资计划,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近40%,比2014年重点区域成立之初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近7倍,部分重点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两倍以上。这意味着,光明科学城的城市化进入至少2倍速的高速发展阶段。
“北拓”,也有“拓荒牛”之意,深圳决定在深圳北部再造一个中心,未来将以科学带动产业升级,以城市拉动人才、资金、资源、产业流入!
根据光明科学城的规划:到2025年,光明科学城将初步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
与之对应的是深圳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在未来30年,深圳将靠什么进入全球标杆城市?很显然,必须要靠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支撑。
《人类简史》里有这样一句话:科学革命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以“科学”角度造一座城,必然充满想象!因为“科学”的存在,这是一片科技探索“无人区”,也是一片市场的“蓝海”,更是城市新商业、新服务、新社交、新消费、新科技的试验场。
科学城关键在于“人”。尽管光明人口流入加快,但未来仍需要更多的年轻人、科技精英、科学家,这样才能称之为科学城的第一要素。如何才能更好地吸引人、培养人、服务人、留住人,当是一个百年大计。
此时此刻,幸运的是,光明科学城将再次上演新的城市规律:伴随着科学革命,城市革命将同步跃升,更准确地说是关于“人”的革命。
关于深圳北部的定位表面是城市,实则都将回到“人”这一核心要素。
《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发布、光明科学城核心区作为深圳重点发展区域的确定,仅仅是开始。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光明科学城关于人、城市、大湾区的关系。
在《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一书中,引用理论物理学家韦斯特团队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跟各种与创造性相关的活动,包括专利发明、研发预算、“高创新性”的职业、发明创造等,都遵循另一条幂指数定律。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创新能力的幂指数大于1。如果一座城市比另一座大9倍,那么这座城市的创意能量则不是高出9 倍,而是要高出16倍!
粤港澳大湾区给深圳的定位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这意味着,光明科学城需要吸纳的不仅仅是深圳能量,更是大湾区9+2,甚至全国、全球的能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地的光明科学城,必须要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形成互动,甚至还要与东莞联手共建190平方公里“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这一切将拉动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大湾区内的人才需要快速流动,科技创新要素需要快速聚集,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快速转化,这些都会推动光明城市化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交通网也将向更密集化发展;各种医疗、教育、公园、住房等基础设施也要更快、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不断流入的人才需求。
光明的“高光时刻”,也应当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才的发光时刻,光明准备好了吗?